时间:2019-03-06 来源:法制日报法治新时代 责任编辑:
张苏军,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九大代表。曾任江苏省司法厅党组成员、省监狱局党委书记兼局长,江苏省司法厅厅长、党委书记,司法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司法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全国普法办副主任等职务。2016年1月起,任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2018年3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报记者 杨晋峰 摄 |
□ 本报记者 周宵鹏
马不停蹄,极度勤奋。
这无疑是对张苏军的2018年最中肯的形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履职不懈,几次赴浙江视察调研;作为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走访多地、带队调研;作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他的身影出现在各种法学论坛会议中,向与会人员传达着支持与鼓励。
东至浙江,南至广东,西至云南,一年中,张苏军的脚步几乎走过半个中国,他的时间表排得不能再满。
然而,当走出会议室的张苏军微笑着朝《法制日报》记者走来时,记者在他身上却看不到丝毫疲倦。高大魁梧、身姿挺拔的他依然踌躇满志。
3月3日,张苏军在驻地与记者面对面讲述了这一年的履职故事,透出马不停蹄过后的欢欣,极度勤奋同时的忧患自省。
人大履职放在首位
2018年是张苏军参加全国人大工作的第一年,社区矫正立法和法律援助立法这两项涉及司法行政工作的立法工作,贯穿他全国人大履职工作始终。不同的是,前者是参与,后者则是牵头。
2018年10月,法律援助立法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这项工作交由几个月前才更名成立的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牵头负责。
曾长期在司法部任职的张苏军对法律援助工作并不陌生,对于推动法律援助立法、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他有着清晰的思路。“法律援助立法要按照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简化申请程序、提高法律援助质量,从而维护司法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利。”张苏军说。
但是,对这项广泛惠及人民群众的制度进行立法,并不简单。“从前期调研、起草方案,到征求人民群众意见、统筹协调平衡,牵头较之参与,工作量不是一倍两倍的关系,我感觉是10倍的关系。”张苏军说。他专门赴深圳和云南进行调研,了解不同地区法律援助工作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云南一沉就是一周。
2018年12月,张苏军带队到深圳专题调研法律援助立法工作,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倾听各方立法建议,其间还出席了在此举行的第四届粤港澳台法学研讨会。
像这样日程满满的专题走访调研,在张苏军的工作中已是常态。
2018年,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持开展“七五”普法中期调研,张苏军带队赴浙江、贵州等地走访调研,调研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作为中国法学会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苏军先后两次赴重庆开州区实地调研;作为中央扫黑除恶第三督导组副组长,张苏军带队深入辽宁农村实地督导……
张苏军笑着向记者讲述这些履职故事,慈祥和善。不过,在一张会议照片上,正在发言的他却是满脸严肃。那是2018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的报告和人民检察院加强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张苏军提出的问题可谓尖锐。
在张苏军看来,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承担着完善国家监察制度体系、推动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机统一的职责,履职丝毫不能懈怠马虎。
尽管时间表排得满满,但张苏军仍然坚持出满勤、出满力,2018年9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他无一缺席。
“在各项工作中,我始终将全国人大履职作为第一位。”张苏军说。
背靠智库吸纳智慧
会议多、文件多、出差多,是张苏军到全国人大履职后的第一感受。
张苏军说,在法学会工作不减少的情况下又加上全国人大的工作,毫无疑问工作范围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还好两者之间是有相关性的。
参加立法、开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广泛联系代表和群众,一年里张苏军在全国人大做了诸多工作。这与之前在司法部以及后来到中国法学会的工作状态截然不同。
从司法行政系统领导分管具体工作,到法学界、法律界的最高学术团体,再到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专门委员会,张苏军的适应过程很快,毕竟他已经是法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1982年大学毕业后,张苏军进入到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直至2016年1月,从司法部转岗到中国法学会。
“那时候,我开始多和法学家交朋友,多了解情况,特别是分管联系的研究会,多参加他们的活动,自己也加强知识学习,争取不说外行话。”张苏军初到中国法学会的小目标很明确,实现得也很成功。
背靠大树好乘凉。如今,中国法学会的庞大智库资源已经成为张苏军全国人大履职的有力支撑。每每有重要的法律案审议时,他都会请专门法学研究会的专家提供意见。
让张苏军印象深刻的是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当他与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几位专家讨论时,有人提出在专项扣除中增加一项赡养老人费,这不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更是出于弘扬中华民族重老尊老传统的考虑。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不仅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方式,也是张苏军在全国人大履职中一直遵循的原则。
“每一部法律案的审议中,我都会考虑有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嵌入点,请法治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一起讨论协商。”张苏军说,在个税扣除项中增加赡养老人费的意见最终被采纳了,虽然提出这项内容的并非他一人,但他仍很有成就感。
学以致用学无止境
张苏军那副无框眼镜已经佩戴多年,这几年又随身携带一副黑框眼镜。前者是近视镜,从大学时期起就陪伴着他;后者是老花镜,这些年他越来越离不开。
两副眼镜分工协作的背后,是张苏军繁忙的工作和长期保持的阅读习惯。
体育锻炼和读书是张苏军的两大个人兴趣。曾经担任大学篮球校队队长的他对自己的篮球技术很自信,到司法部工作后,他的运动方向逐渐转向更加简单易行的乒乓球。如今工作紧张,他一周也难得打上一次乒乓球。而读书,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不可或缺。
张苏军说,他现在的阅读更多的是充电。“在全国人大一年的履职过程中,尤其感觉到本领恐慌、知识恐慌。”张苏军坦言,当面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法律草案时,例如电商法涉及的网络问题、知识产权法修订涉及的技术问题、英烈保护法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他常常感到现有知识不够用,亟待充实自己。
谈及张苏军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熟悉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先后获得经济学、法学两个硕士学位,坚持自学英语,与外国友人用英语无障碍沟通,出国访问、国际会议中几乎不用翻译。
“其实我的学习自主性不是太大,很少凭着兴趣爱好自主学习,基本上都是工作需要,工作推动着学,学以致用,因用而学。”张苏军告诉记者,他的法律知识是工作后不断学习积累的,英语则是参加硕士统考和后来分管外事工作的推动。
张苏军至今还清楚记得当年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日子。那时他已是江苏省龙潭监狱“一把手”,在那段酷热的南京夏日,他每天白天工作,吃过晚饭后下监区巡视,晚上9点以后回到办公室开始学习,一直学到深夜。
“南京的夏夜不好熬啊!”张苏军向记者回忆那段岁月:坐在写字台前,脚底放一个大盆,盆里放满冷水,脚放在水里冰着。尽管电风扇一直吹,但身上的汗还是淌不完,只能在胳膊下垫一条毛巾,让汗水不把书本弄湿,一会儿就得换一条毛巾。
时至今日,张苏军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已经60多岁了,可以歇歇了。可是,全国人大履职的责任感让他歇不下来。“必须履好职,必须勤奋学!”张苏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