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0 来源:会员部 责任编辑:敖婷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国际法治领域合作,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对外开放战略,加强涉外法律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一带一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上海市法学会主动作为、积极行动,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上海涉外法律人才库。
一、上海涉外法律人才库的主要职责
上海涉外法律人才库以服务国家战略实施为首要任务,主要职责:一是遴选涉外法律人才。确定涉外法律人才遴选标准,从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选拔涉外法学研究、涉外法律实务和涉外法律服务人才。二是培养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队伍。明确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加强政治引领,提升专业水平,历练业务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涉外法律人才队伍。三是精准推荐涉外法律人才。全面掌握涉外法律人才需求,为涉外法学研究、涉外立法、涉外争议解决、涉外谈判磋商提供涉外法律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四是搭建涉外法律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域外法律查明、涉外法律翻译、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涉外法律人才评价资源,建立多元化、宽领域、全覆盖的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二、首批入选涉外法律人才基本情况
首批遴选入库的215位上海涉外法律人才成果业绩丰硕、工作经历丰富、专业领域宽广、外语能力过硬。从入选涉外法律人才基本情况来看,男性142人,女性73人;平均年龄47岁;党员144人,民主党派38人、群众33人。语言能力方面,入选人才具有运用一种以上外语进行学术研究或工作的能力,主要语种涵盖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等。从入选涉外法律人才分布情况来看,从事涉外法学法律研究的103位,主要来自于上海法学院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立法、司法工作的26位,其中法院系统17人,检察系统7人;从事律师工作的86位,分别来自32家律师事务所。本次入选上海涉外法律人才的还有外省市4位,其中北京2人、江苏1人、浙江1人。
三、做好上海涉外法律人才库的工作措施
一是健全规范人才库管理机制,吸纳、凝聚、壮大涉外法律人才队伍。制定《上海涉外法律人才库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人才使用、考核以及退出机制,将涉外法学法律人才团结、凝聚起来,培养好、推荐好、使用好,为涉外法律人才施展才干、实现价值,搭建广阔平台,创造有利条件。上海涉外法律人才库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每年定期开展增补推荐和遴选,不断提升涉外法律人才库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吸纳、聚集上海乃至全国的优秀涉外法律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
二是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队伍。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更具有国际视野、更通晓国际规则、更具有处理涉外法律事务能力、更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的涉外法律人才队伍。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组织开展涉外法律人才专题培训,加强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法学院校合作,进一步提升涉外法律人才专业水平。为涉外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长期规划,推进涉外法律人才前端培养。
三是畅通涉外法律人才选用渠道,充分发挥涉外法律人才作用。上海市法学会将为涉外法律人才提供参与涉外法学交流、涉外立法咨询、涉外争议解决、涉外磋商谈判的机会,推荐涉外法律人才进入国际组织、国际争议解决机构任职。加强与市商务委、市外办、市司法局等重点用人单位的联系、对接,畅通选人、用人渠道,建议优先、重点使用上海涉外法律人才库入选人才,为涉外法律人才提供更多参与实践、服务大局的机会。
四是建立涉外法律人才推介平台,推动涉外法律人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上海市法学会将与有海外出版资质的出版机构合作,面向海外发行出版第一本上海涉外法律人才名录。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文等一对一专访、报道,广泛宣传涉外法律人才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的作为和成绩,宣传我国法治建设的辉煌成就。出版《东方法学(英文刊)》《上海法学研究》涉外法律人才学术成果专刊,举办国际法治论坛等,为涉外法律人才提供展示平台。
五是运用科技手段建立涉外法律服务创新平台。上海市法学会将以涉外法律人才库建设为基础和核心,利用人才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实现涉外法律服务需求的深度挖掘、涉外法律人才推荐的科学匹配,有效整合、接入上海乃至全国的优质涉外法律服务资源,打造涵盖涉外法律交流、涉外法学研究、域外法律查明、涉外法律翻译、涉外法律人才评价、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等内容的法律服务创新平台,实现涉外法律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六是发挥好法学会人才孵化器作用,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海市法学会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服务人才为使命,助力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调研、课题研究、学术研讨、评奖评选,推动优秀涉外法律人才脱颖而出。健全涉外法律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涉外法律人才评价体系。引导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方向,推动法学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创新,为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人才。
(会员部供稿)